头图加载中...

loading

丝路未半,韶华向远

  • 出发时间/2019-10-01
  • 出行天数/13 天
  • 人物/情侣/夫妻
  • 人均费用/15000RMB

序 · 五年之痒

丝路未半,韶华向远——中亚一直是我旅行路上未了的心结。

2014年,我踏上间隔年之旅,最初的想法是沿着丝路行进,然而由于局势问题,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丝路古国注定无缘,而最具有丝路色彩的中亚诸国,却因为繁琐且昂贵的签证要求把当时的我拦住了。最终我选择从新疆跨过中亚,直抵伊朗开始间隔年的行程,中亚就成了我心里欠缺的一块地图。


我对中亚的向往无疑全部倾注于“丝路”二字,当年的我错过了中亚,也许说得上是一种幸运。那一年的我一门心思的浪荡,并没有慢慢研读目的地的历史,我还一直把帖木儿当作是蒙古帝国的某位皇帝;今天回归到寻常生活的我,有足够的时间在出行前做足准备,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5年后的我,再次踏上丝路,并且有备而来。

来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个斯坦国,从天山脚下走到丝路之心,从壮丽风光到恢弘古迹,这里依旧一如我当年与之失诸交臂时的期许,有梦想终究是一件好事,因为实现的那天,将甘之如饴。

壹 · 步入天山深处——从雪山到荒原

还记得五年前的间隔年,在新疆伊宁探望大学同学的,旅馆不远处就停着一辆开往阿拉木图的夜班大巴,在伊宁的每天都能看见它,无数次暗忖要是签证办下来,我就能坐上它去哈萨克了。那个时候的哈萨克斯坦签证依然和今天一样要邀请函,不同的是那时候的邀请函还要通过发函机构定好全部在哈国的住宿,光邀请函费用就250美金,而且还得自己跑到北京的领事馆排队办理。间隔年的宗旨还是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250美金够我在伊朗花上2-3周了,所以在这座签证大山前面,只能放弃了。

五年后终于到访哈萨克斯坦,边检没有想象中的前苏联国家的严肃刻板,接过护照、盖章、放行,酒店派来接机的大叔不会说英语,我用俄语打了句招呼,他腼腆的笑了,仔细打量,他长着和我们相似的脸。到达阿拉木图已经是夜晚,汽车穿梭在阿拉木图夜里的街头,不少路牌和商店招牌依旧是西里尔字母。哈萨克在独立后和其余斯坦国一样努力摆脱苏联的影响,但成效不如旁边的乌兹别克斯坦大。


由于哈萨克斯坦天山风景点并未被全面开发,因而路非常难走,网络信号也不好,导航基本告废,除非是有非常强的越野经验的老司机,并且要有高底盘的越野车,不然无法自己到达,所以目前来说参团还是比较理想的方式。我出发前已经订好了团,约好第二天早上大堂等候。到了约定的时间,我在大堂没看到向导(或者看起来像向导的人)的身影,继续往外走的时候一位高挑干练的金发美女叫住我问我是不是Tino,她说她就是我们的向导。


虽说是两天的行程,但其实路途相当遥远,每天需要6-7小时的车程,并且很多都是野路,所以虽然我在大堂的时候有看见她,但确实没想到她就是我们的向导。她自我介绍叫Julia,领我们到她的座驾前,是一台老款的四驱陆巡,有如她一样简单干练。

接下来的两天里,Julia向我们展示了她是一名经验丰富且能力爆灯的向导,相信很多男性都无法像她一样拥有强大的耐力和专业性,她本身也是一位户外玩家,同时也是一位瑜伽教练,今年45岁了,儿子已经23,相信看不出来吧。

再次证明,刻板印象要不得。

早上的阿拉木图非常讨喜,延绵的雪山就在城南清晰可见,Julia向我们介绍,由于天山山脉就在南边,所以阿拉木图整体是一个地势南高北低的构造,当地人日常都用“往上走”代替向南,“往下走”代替向北。不过我们今天并不是城市之旅,而是“往上走”,深入天山

天山,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约2500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

开出市区的南郊,已入天山怀抱,气温一下子下低了几度,正值秋季,不少树木已经染黄,远处就是雪峰向我们呼唤。

如果在阿拉木图停留时间有限(例如72小时过境),只能找一个最近的风景点去的话,必然是眼前的大阿拉木图湖莫属,距离市区仅一小时不到的车程,如同海蓝宝石色泽一般的湖面呈现眼前,天山山脉的雪山群在身后簇拥,美轮美奂。


雪山就在不远处,似乎伸手可及。


阿拉木图湖是天山山脉之中由数次地震而形成的天然湖泊,湖面海拔2511米,周边环绕着三座4000米级别的山峰。湖水来自于雪山融水,是供应阿拉木图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由于距离阿拉木图很近,也有不少本地人前来游览,刚到的时候,Julia跟我们说哎呀这里人已经不少了,我们认真看才只有十来个人左右,Julia说这已经算很多了,好吧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是什么风浪都见过了。

阿拉木图湖的湖水相当漂亮,但我们不能太靠近,由于这个湖是阿拉木图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不时卫兵在附近巡逻不让游人接近水源。

Deryck帮我拍的照片,已经用作微信头像了。这次除了我和太太,同行的还有Deryck和他女友黄小姐,Deryck是摄影圈认识的朋友,我和他也颇有缘,在没有事先约好的前提下,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新西兰古巴碰上了。我今年7月份在广州有一场线下分享会,跟Deryck聊了两句发现他正苦恼今年国庆不知道去哪,于是我就把他忽悠过来了。

阿拉木图湖其实本身并不是天上两天标准行程里面的,而是我订制加进来的,看到这样的地方还是没办法放过,不过我原本以为是会安排到第二天下午,Julia说天山湖泊都是一个小气候,上午天晴,下午水汽蒸腾后聚集上空就会天阴,所以都要避免下午到天山湖泊,事实证明她非常正确。

离开大阿拉木图湖,一路往东飞驰,中午到达一个村庄休息用餐,说到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的本地菜自然离不开烤羊肉了,我们南方吃不到好的羊肉,在这里似乎是吃不到差的羊肉。


烤羊肉的大叔问我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看来在目前还是日韩游客占东亚面孔的大多数,我告诉我他我是“Китай”,这是俄语里面的中国。有趣的是,“Китай”指的其实是契丹,这是由于俄罗斯人在公元10-12世纪逐渐文化成型之时,也正是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强盛之时,疆域横贯整个中国北部,将俄罗斯人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从地理上隔开。由于辽朝实力强大,当时的资讯也不发达,那时候的俄罗斯人以为辽朝以南的广阔地带依旧是契丹人的地盘,以至于辽朝灭亡后,依旧把中国称为契丹,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除了俄国人弄了这样一个误会以外,13世纪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也弄错了中国的名字,他也许也是一路东进的时候受到了俄国人的影响,认为东方的一个古老国家叫做契丹,于是在他的书中,用了“Cathay”来指代中国,同样也是契丹的发音,影响了古代英语里面对中国的称呼,在一些英语古诗里面,“Cathay”这一词偶尔会出现,现在“Cathay”一般就指古英语里面的中国的称谓了。最近因为某些原因走上风口浪尖的国泰航空公司,英文名称也正是Cathay Pacific。


大叔把羊肉肥瘦相间的穿起来,烤的时候肥肉化成油脂渗透在瘦肉里,香气四溢。Julia告诉我哈萨克人烤肉绝大多数都是烤羊肉,因为油脂比较丰富,牛肉的油脂不够多,烤出来会太干不好吃。她还告诉我,哈萨克斯坦虽然表面上穆斯林占多数,但由于受到苏联时期宗教政策的影响,这里的宗教氛围其实相当淡薄,所谓的穆斯林多数是名义教徒,并不会严格遵守规条,例如啤酒喝伏特加随处可见,甚至猪肉也是有不少人吃的。

吃饭时我们看到邻桌有类似烩面一样的餐食,于是让Julia帮忙点了一份,询问之后才知道当地人会把这个烩面叫做Lagman,发音和我们所说的“拉面”相当接近。清朝在18世纪中期平定噶尔汗国后,当时层臣服于准噶尔的哈萨克汗国就成为了清朝的藩属,清政府开放伊利边境让两国人民自由进出放牧,不少文化就在那个时期相互交融了,哈萨克斯坦如果细读的话有很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后话。


饭毕继续往东面前进,会开始发现景观的变化,从刚出阿拉木图时候的水草丰美,逐渐向荒原过渡,Julia说这就是这条线路最有趣的地方,在很短的时间内会看见截然不同的景观带,很快我们就会到达一个完全的荒漠,然后又会重回雪山森林的怀抱。


恰伦峡谷并不属于天山山脉,而是山脉外沿的一片荒漠地带,峡谷最早的形成是由于从天山流出来的恰伦河的侵蚀,但河水改道后原本侵蚀的线路已经干涸成可供人行走的路线,两旁的砂岩继而被风沙雕琢形成了今天的样貌。其中最特别的便是眼前这一段,两旁的砂岩高耸笔直,犹如城堡的城墙一般,于是这一段又被称为城堡山谷(Valley of Castles)。


走在峡谷的顶部,这里没有任何防护措施,Julia告诉我们上个月有个荷兰游客在找角度自拍的时候不慎摔下峡谷身亡了,叮嘱我们一定要小心。


从上看城堡山谷,明显地看出了风蚀的痕迹,像是在山峦中强行擦出了一条道路一般,用了千万年的时间,大自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敬畏的存在。


早上还是水土丰美的高山湖泊,下午已经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地带,这里的地形跟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有相似之处,虽然总体而言恰仑峡谷比大峡谷要小得多,但是恰伦的精彩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用无人机飞上高空,俯瞰大自然勾勒出的抽象画。值得一提的是哈萨克斯坦目前由于游客并不多,无人机的使用亦不普遍,暂时尚未出台相关无人机限制的法规,所以目前还是可以随意使用无人机的,要来趁早。

在峡谷的顶部修了一条楼梯,可以通往峡谷底部,于是我们可以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角度漫游峡谷。


从峡谷底部看这些笔直的风蚀岩石,更有城墙的感觉。


沿着峡谷底部已经干涸的河道走到尽头,就是改道后的河流,这里继续冲刷出另一段的峡谷,但似乎要继续靠风蚀作用变成城堡山谷的样子,不知道又要再等个多少千万年了。

本篇游记共含 38088个文字, 245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乌兹别克斯坦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