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原来这一路走来,都是世界给我的礼物
- 出发时间/2019-10-09
- 出行天数/100 天
- 人物/一个人
记忆复盘
.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曾有过很多很多关于三十岁的设想,但这一天真的来了的时候,竟然出奇的平静,我只是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看着以前很喜欢的照片,读着以前写下的字……
才发觉,原来这一路走来,就是世界给我的礼物……
20
2009年的夏天,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旅行机票,大连-上海,在江南水乡的半个月时间,我感受到了上海滩的繁华,也体味了水城小镇的细腻,还爬了人生第一座山——黄山。第一次出远门,一切都是稀奇和令人兴奋的,虽然8月的江南天气不是太好,可是不足以抵挡我的脚步,黄山也是重要的体验之一,虽然我在山腰间的时候恨不得想哭……
.
一个背包,一张机票,奔赴流火的盛夏江南。
落地上海,刚过连雨天,南方没有想象中的炎热难耐。浦江两岸林立的各色建筑足以迷乱双眼,让人错以为这就是全部上海滩。
走在狭窄的里弄或许会知道,浮华背后是随处可见的街头巷尾,鸡毛蒜皮;去虹桥路的博物馆转转,浦江西岸曾有多少铁蹄的践踏;大排档或是小摊位,公交地铁拥拥攘攘,忙碌奔波有时只为一张沪字头的牌照……
(2009年8月上海)
.
黄山四季景色各异,“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各有各美,地貌特征千奇百怪,“前山雄伟,后山秀丽”。不过8月的江南不宜游,山顶更是雨水极多,雾霭弥漫,可是从1800米海拔俯瞰的好奇和激动不可抵挡,于是,带着充足的干粮和水,在山腰买了根拐杖,我上山了。
爬山之难,或许难在半山时,山脚时兴奋难耐,恨不得一路都用跑的,山顶时激动不已,更为自己感动不已,各种拍照呐喊,但是半山腰就没那么好过了,上不去下不来。
山行宽路段,和一位挑山工并行,他看着兴奋的我问,漂亮吗,
我不假思索——当然美!
他笑道“我现在不觉得了”
——脸上却没有表情……
是啊,他不是轻松享受假期的旅客,他只能以此为生,如果他和我一样,和那些爬山赏景的人一样,这美景他怎会如此不屑。
生活有时候不是一段路,而是一座山,周遭都是风景,有些看的到,有些暂时不能赏。但无论怎样,到山顶看看。
(2009年8月黄山)
.
苏州的人民路自古叫做“卧龙街”,顾名思义,这里便是苏州古城的龙脉所在,民间传说:文庙造在龙头上,所以苏州出状元全国第一,龙尾就是北寺塔,是玄武镇星,能保苏州地方安定,百业兴旺。这样好的寓意,苏州政府历年来都明文禁止在龙脉方圆几百里内建筑高于北塔寺高度的建筑,也就是这一范围内的建筑大概只有高三层……与毗邻的大都市上海建筑以“高”为荣形成鲜明对比。
苏州也曾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原因就是倚河建造的房屋,与水城威尼斯如出一辙,苏州政府对此也有明文规定,老房居民可以选择继续居住或者不继续居住,不选择继续居住的,不得出售和出租房屋,政府负担离开老房子的居住费用!因此现在这些水上的古屋都保存的非常好。
百岁老人离不开老宅,就在那里继续住着,在河岸边迎着夕阳捶打衣服,或者从河中提水洗菜,对面就是大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坞,泛一支小船轻轻游荡,黑瓦白墙,粉红的桃花竞相开着,仿佛一幅水墨画,人在画中游……
当然苏州著名的景点太多太多,每到一处都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才智,羡慕生长在此的居民,大津桥见证了多少状元被众人仰慕,小津桥又承载了多少落榜的孤寂,桃花坞里盛开的桃花是否千年前就如此模样,河边捶衣的阿婆年轻时是否就在这条河边等着她的情郎……
最遗憾的可能是相机没电,只能附上苏州园林的过季荷花图。
(2009年8月苏州)
.
千年的胜景早在千年前是否也如此引人入胜,如今身边的花草砖瓦会否在数年后招人膜拜;江南的小桥低檐怎会懂得塞北的风沙荒野,澎湃的江海又可曾知晓涓涓细流也心怀万水千山;当你羡慕西湖岸边的居民每天都能在湖畔散步,他们也在想象你来处的景致。
断桥残雪一线牵,
神话流转恋千年。
如今初踏断桥前,
不见白蛇与许仙。
(2009年8月杭州)
.
2011年开始,我和大学最好的朋友开始了我们“一起”的旅行,虽然我们并没有始终一起旅行,可是那些年的记忆和经历,却始终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部分。那时候没有好相机,也没有什么拍照手机,但镜头中的我们却笑得无比灿烂,旅行十年,依然很感激她的陪伴,最好的年华里,一起走过了最美的路。
.
哈尔滨对我来说,总归是个特别的地儿——
第一次自主旅行,第一次绿皮车硬座过夜,第一次在陌生城市暴走……此处特别鸣谢老友,一个典型狮子座姑娘,一个能爱到癫疯到狂的文艺女青年,误入金融业却依旧能在深夜创作剧本,破车死忠,那些年的辽足都是和她看的。
我们选择了一个冷门的时间来到哈尔滨,没有炫彩的冰灯节,没有繁花盛放的太阳岛,没有金黄灿烂的银杏林,只有一片冬未走远雪已融的青黄不接的景象,那时候旅行的概念并没有如现在这般开放,大家还是更倾向于在“对”的时间去“对”的地方,三月份的哈尔滨,很明显是个错的时间的错的地方……
哈尔滨,我们未曾奔赴一场冰天雪地;褪去繁华的中央大街,多了一份肃穆和温柔;松花江的冰雪还未融化,公铁桥依旧轰轰隆隆……还有吃一口就爱上的,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的,葱油拌面。
(2011年3月哈尔滨)
.
去北京算是个比较随性的决定吧,北京的行程也非常之常规。现在的北京也不是当年的北京了,帝都也有了自己的脾气,什么时候再去一次,看看日新月异的大北京,拍拍当年不懂得或错过的风景,再找找那个“消失的”朝阳公园……
近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很多工业创意园区,北京的798却是鼻祖般的存在,高中时候知道的这个地方,就一直留存在list中。早些年之类文创少之甚少,每一个新锐的作品展、文艺的小店铺都能让我驻足良久。
2011年,北京奥运会结束3年,余温还未散去,去奥体打卡也成了必备的行程,这么多年“体育迷”的情节也终得回响。
当然,北京必去的地方,怎么能少了那几处地标呢。
对于故宫和天坛,当时随手拍的照片,如今经过精修之后,竟然发现还挺好看的……
早年的旅行当中,对市井烟火气并没有什么理解,但是走在当地人常去的街道和公园,会有种莫名的轻松自在。旅行,大概就是一场在别处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