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新西兰第1日:从伤痕累累基督城,到星空自然保护区特卡波
- 出发时间/2019-04-05
- 出行天数/11 天
- 人物/和朋友
- 人均费用/22513RMB
出发准备篇 可见,//www.achim-lelle.com/i/13020550.html
4月7日,正式开始行程的第1天,从基督城到蒂卡波湖。
本来准备早上7点起床,去外面街道看看,结果闹钟想了几次也没把我们叫醒,10小时睡眠还没满足飞行的劳累。后来小朋友的活动声,让我突然意识到,晚了,快起!
KIA KAHA 基督城
司导准时来民宿接我们,这一天从微雨的基督城开始。
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华人简称为基督城,新西兰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奥克兰和惠灵顿,是新西兰的“花园之城”,也是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
然而今天“花园之城”已被蒙上一层阴霾。
3月15日,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两座清真寺发生严重枪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截至5月3日枪击案遇难人数升至51人。
这是新西兰历史上最严重的恐袭事件。
开车路过事发地的清真寺。
听说最近的警察们都持枪实弹站岗。新西兰也是持枪自由的国家,考个证就可以。
在基督城植物园门口的街道,铺满了鲜花,为逝者的哀悼,为和平的祈愿。
KIA KAHA,是新西兰土地上的毛利人的语言,意思是forever strong。这句话对于新西兰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枪击事件的发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本地人民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基督城又被抹上一层阴影,上一次还是2011年。
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里,属于浅源地震。
这是新西兰最黑暗的日子……
当时的新闻:https://fotomen.cn/2011/02/25/dark-day-of-new-zealand/
如末日来临的基督城大部分建筑成废墟,无数家庭流离失所,虽不曾目暏,从新闻字里行间也能感受的黑暗力量的肆虐。
基督城大教堂,1864年开始动工,直到1904年才真正完工,其间经历了三次地震。高达63公尺的高耸尖塔可说是基督城最重要的地标与精神象征。登上塔上的瞭望台,将整个花园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此外,尖塔中也仿英国圣保罗教堂,装设了12座钟,可演奏出不同的旋律。
可如今大教堂已成为废墟,尖塔倒塌。对比昔日的美丽,更显得无比伤感。
据说,新西兰政府今年终于决定要复建大教堂,应该是议会通过了吧。但资金怎么办,还不知道,要修复多少年,也是未知数。希望还有机会见到它的风采。
大地震七年后,基督城还是满城萧条景象。中心区已经没什么居民,即时周末,商场也很冷清。
当地居民很多因为地震搬离了基督城,其中一些人再也没有回到这里。
大教堂损毁后,民众失去了集体祈祷场所,于是当地圣公会决定临时修建一座“纸质教堂”,以帮助人们重新找回心灵的寄托。
这个教堂由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坂茂曾说:人不是死于地震,而是死于倒塌的建筑物。这个纸板大教堂可抗十二级的地震,能容纳700人同时祷告,预计能维持五十年,直到这里有一个更永久的教堂出现为止。
教堂主要支撑物都采用纸质材料,梁柱使用坚固的纸管,共100根,每根直径60公分,长16.5公尺,纸管表层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有聚碳酸酯板,以保护纸管不易被外界物质侵蚀。
目前世界上一共有2座纸教堂,均出自坂茂之手,另一座纸教堂是坂茂于日本阪神大地震后设计,目前该教堂在台湾南投县埔里镇。
纸板教堂对面,空荡荡的街心花园。
我们还去了基督城坎特伯雷博物馆。(坎特伯雷是新西兰一个大区的名字,其中包括基督城市)
博物馆就在植物园旁边,里面有开始就展示了毛利人历史和艺术,还有早期英国人来这里生活的场景和用具,如各种餐具、生产工具、单马双人座马车、独轮自行车等。
此外还有很多主題展厅,诸如南极风光动物、运输、地质、服装、家具等各种展品,也有展示了中国的藏品的亚洲展厅。
下图是一种新西兰无翼大鸟MOA,叫恐鸟,现已灭绝。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也是匆匆略看,有兴趣的朋友值得慢慢欣赏了解。
基督城的最后一站,我们去了本地最大的超市之一,PAK'nSAVE。这是当地一家大型仓储式的连锁超市,物品齐全,而且价格较便宜。按照行程,我们应该没机会去这种大型便宜的超市,所以我就先在这里买了些纪念品,比如蜂蜜、蜂蜜糖、cookie,事实这确实是我们一路遇到的最便宜的超市了。
对了最好自己带上购物袋哦~
下图就是之前说过的盐醋薯片,可以试试。
开启看湖模式,第一站特卡波湖
离开基督城,一路向南开去,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就是特卡波湖。
一路天气逐渐变好,心情也越来越好。
两侧不断路过成群的牛羊。
远远可以望到晴天下的雪山啦
有的地方草还很茂盛,有的却已枯黄,但天却是那么湛蓝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