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避暑山庄之走马观花~布达拉、行宫景区
- 出发时间/2018-09-28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和朋友
- 人均费用/200RMB
承德避暑山庄面积较大,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四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
避暑山庄的外面围绕着众多寺庙,就是人们常说的外八庙。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外八庙
清朝统治者推行尊崇喇嘛教的政策,在避暑山庄周围共有11座寺院,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这11座寺院,分属8座寺庙管辖,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承德外八庙”。
外八庙的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汉式、藏式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这些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这些庙宇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
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遗址、安远庙、普乐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大的一座寺庙。
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布达拉~行宫景区。
小布达拉宫和班禅行宫
布达拉~行宫景区包含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是两座汉藏结合式寺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庄严。其位于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占地25.79万平方米。两座寺庙先后修建于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和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所以,俗称小布达拉宫和班禅行宫。
布达拉~行宫景区联票80元,包含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和须弥福寿之庙(班禅行宫)。
两庙之间有景区观光车,可凭当日票乘坐。
避暑山庄有118路公交可到达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前设有停车场,可供私家车停车。
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的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建。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整个庙宇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了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俗称 “小布达拉宫”。
乾隆不惜斥巨资,修建极为奢华的普陀宗乘之庙,以显示“山庄之普陀与西藏之普陀一如”,让避暑山庄也成为佛教中心,让满、蒙、藏各族首领在承德就能见到心中的圣地。
(在对面山上有观景台,可以拍小布达拉宫全景)
普陀宗乘之庙坐北朝南,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阁、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依山势起伏而筑的、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山门
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坐北朝南,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城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孔拱门,拱门上列一横排藏式盲窗,上砌雉堞。城台上起庑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顶绿剪边,很是气派。殿中供有四尊护法神。
山门前,置石狮,东雄西雌,呲牙瞪眼,呈威武像。
这是山门里面的样子,两侧有围墙相连。
碑阁
普陀宗乘之庙的碑阁,平面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壁上有法轮图案,四面开拱门,下设须弥台基。
山门与碑阁间的香炉很惹眼。
碑阁内立石碑三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了从沙俄伏尔加河流域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御笔亲题 。
五塔门
五塔门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前部中轴线上,进入山门,经过碑阁,就能看到这座高10多米的五塔门。五塔门为三座拱门白台,实壁上嵌红色盲窗,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皇帝御笔题额“广圆妙觉”。
白台上,从东至西排列五座彩色琉璃砖喇嘛塔,分别为黑、白、黄、绿、红,五色,每色代表一个佛教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塔居中。
五座喇嘛塔,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五种不同教派:黑教(笨波派)、白教(噶举派)、黄教(格鲁派)、花教(萨迦派)、红教(宁玛派)。
五种颜色也分别代表着五座佛:黑色的塔身饰有金刚杵,代表不动金刚佛;白色的塔身饰以法轮,代表大日如来佛;黄色的塔身饰有宝贝,代表宝源佛;绿色的塔身饰宝剑,代表不空成就佛;红色的塔身饰以莲花,代表无量寿佛。
五塔门前,两边各一石象蹲伏,象征吉祥和大乘教派法力无边,能承担重任,普渡众生。象体高2.45米,是承德地区最高的石象了。
看这象的姿势,像是在皇帝面前叩拜。
琉璃牌坊
五塔门北立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形制,皇家气派,据说,是仿北海公园小西天的琉璃牌坊。中楼前额题“普门应现”,意此为观音显现,普渡众生之门。后额题“莲界庄严”,意为此处乃观音道场。
这道牌坊是一道等级分界线,在清朝时有明文规定:“凡蒙古、扎萨克等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等,准其登红台礼拜。其余有官职者,许在琉璃牌坊瞻叩,余,概不准入庙门”。可见皇帝建外八庙的目的,并不是为信徒礼佛参拜服务,而是有着政治目的,是为笼络满、蒙、藏各族首领的。
牌坊上题“普门应现”,意此为观音显现,普渡众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