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版图】(202)——【去多哈,做一块入冬前的烤饼】(卡塔尔)
- 出发时间/2018-11-15
- 出行天数/2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2000RMB
入冬前,在多哈做一块烤饼
当德国领事馆的姐姐用听则和风细雨实则暗藏杀机的语气问我,为什么三个月之内两次去欧洲?我只能昧着良心用一副纨绔的调子回答,因为最近比较闲啊,领事馆姐姐竟然无言以对,她说好吧,再见。其实最近比较闲是一个彻底的事实没错,只不过导致比较闲的原因却是悲伤的沁入骨髓,绝不是如同衙内们那般天生就有悠闲的资格,我这段时间三番五次一个人出去到处走路,每天三万步,原因只有一个,不出去走走发泄一下,就很容易天雷勾动地火,不是伤人就是伤己。
接到领事馆姐姐的电话后不过三天,就收到了我的护照,德国签证上的照片巨丑无比,就像一颗巨大的土豆成了精,跟我本人玉树临风的形象实在差别太大,我由此十分担心过关时人家会认真盘查和为难我,可实际情况却是来来回回过了八次海关,涉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东和欧洲等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家都是随便看我一眼,就盖章放行,连多问一句都没有,这让我有些伤心,难道真的这么像吗?
我查了一下天气预报,接下来要去的慕尼黑气温-3℃,而坐着卡塔尔航空中转的多哈却是35℃,我给多哈这座城市留了整整一日的时间,只为了到处走走看看,仅从温差来看,我就很有希望在正式入冬以前,在热浪滚滚的波斯湾畔给自己先熬出些油来,这样做出来的烤饼应该会更香一些。
中转多哈,卡塔尔航空当然是第一选择,而为了已计划了许久的多哈一日游,我的行程是15号凌晨从香港出发,15号早上到达多哈,16号凌晨又从多哈起飞,16号早上抵达此行欧洲之行的第一站,慕尼黑。连续两个晚上要在飞机上渡过,这实在是一种类似满清十大酷刑的煎熬,尤其是15号还要30度以上的高温中暴走一日,绝对汗透无数次,实在难以想像再上飞机以后那股扑面而来的酸爽会对同机的其他乘客造成怎样的冲击。考虑到中国游客的国际形象,我只能提前买了龙腾出行的贵宾点卡,据说多哈机场的贵宾休息室里是有洗澡间的,人少,水热,各种shampoo随便用,还有服务生随时伺候,除了最后一条外,我衷心希望前面几个都是真的,同机人的死活就看这一遭了。
之前在网上翻多哈的攻略,发现其中九成九的人都是参加卡塔尔航空组织的免费市内游活动,从出发到返程前后两个多小时,我经过仔细考虑,鉴于以下三点,我还是决定靠自己自由行。一、卡塔尔自从跟周边国家集体闹翻后,十分任性地对80个国家予以免签入境,其中就包括我大天朝,如今只要有本护照就可以随便出关了,跟团实在没有必要。二、如今参加卡塔尔航空组织的市内游活动是要收费的,具体费用不详,可能是免签之后来的人太多,要是统统免费,怕是土豪航空也扛不住啊。三、所谓的市内游活动在各个点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符合本人一贯秉承的走完看透的基本原则。
于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中东国家,天边刚刚露出黎明前的鱼肚白,在机场能够找到的唯一一台ATM机上取了五百里亚尔后(人民币:里亚尔≈1.9:1),我就正式踏上了多哈自由行的旅程。后来的事实证明,多哈这座城市实实在在是自由行旅者的梦魇,打不到出租车,等不到公交车,uber没人理会,徒步没有人行道,看似高度发达的城市背后,是极度缺失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配套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再过四年,这个人均GDP世界第一的国家将会迎来世界上最盛大的体育赛事,世界各国的球迷将会蜂拥而来,不知道到了那个时候,这个国家的街头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
不过,我又仔细想了一下,便不再为了土豪国家如何招待全世界球迷这档子事而瞎操心了,反正没有什么事情是花一百亿美金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花两百亿。
Katara艺术村,美好又苦逼的包场行为
在多哈机场外等候的出租车终于是比较正常的丰田,想起迪拜机场和Dubai mall外那些贵死人不偿命的雷克萨斯,总是心有戚戚焉。按照Google map的指示,先去距离机场最远的katara艺术村, 这是自由行的一贯套路,然后我就发现司机小哥居然不知道这个地方,让我打开导航,他照着导航走。我心里开始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
沿着海岸线一路奔驰了二十几公里,发展成熟的城区渐渐在窗外出现又离我们远去,出租车跟着导航拐出主干道,再经过一大片未完工的工地,然后,导航显示到达katara艺术村。司机小哥也有些疑惑地问我,sir,你要来的地方是这里吗?我望着窗外这片坐落在波斯湾畔的伊斯兰风情十足的建筑群,还有那座空空荡荡的停车场,还有完全占据人数优势的无所事事的工作人员,还没有下车,我已经开始担心怎么返程的问题了。
katara艺术村入口处有一座贴满彩色马赛克的清真寺和一座高高矗立的大型鸽巢,这座让人一看到就想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鸽巢在很多前辈的多哈游记中都看见过,他们参加的多哈市内游在katara艺术村都有一站,只不过停留时间有限,估计也就只够在这座鸽巢附近晃悠一小会儿。
赶巧这会儿正有一台奔驰中巴拉着许多亚洲面孔的游客也到katara艺术村来走马观花,亲耳听见导游只给了大家十分钟的时间,于是大部分游客就在鸽巢下拗几个造型就回到车上去纳凉,就算是十一月份的清晨,多哈的阳光也是极其猛烈的,而少部分比较有追求的游客则抱着照相机像疯了一样奔进艺术村深处,仅仅几分钟之后又疯了一样跑出来,也不知道他们究竟看到了些什么?
我还没有细细看完一座清真寺的外观,整车亚洲游客就坐着车匆匆离开了,katara艺术村外又恢复了宁静,只剩下一个开着电瓶车到处晃悠的小黑哥和区区在下。其实,望着扬长而去的中巴,我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既为了可以继续包场艺术村而庆幸,又为了两个小时后如何离开katara而焦灼。
非裔的小黑哥看见我耿着脖子望着中巴车离去,又见我也是亚洲人面孔,以为我是个被大队伍不小心落下的可怜人,就上来问我要不要帮助,我充满期待地问他,要是真被落下了,他能用电瓶车送我到大路上吗?小黑哥摘下墨镜,让我看一下他抱歉的眼神,不好意思,我们的车不允许载游客哟。我又发现小黑哥摘墨镜以前和以后居然是一个样子哎,心想你不能送我,过来问can I help you又有什么意义,给刚才那个导游打电话吗,人家又不认识我。
鸽群在清晨的阳光里起落飞舞,时而落在鸽巢上发出叽叽咕咕的声音,或者落在草地上四处觅食,完全没有其他地方的鸽子看见陌生人靠近时候应该有的警惕。一轮红日挂在清澈的天幕上,炙热而沉默。绿草依依,鸽巢耸立,寺庙无言,无风无雨,我突然明白了自己来到这个地方后产生的奇怪感觉是什么,这片精美的阿拉伯建筑远离世俗,远离人烟,就像一座簇新的布景,让人觉得不真实,这种感觉在国内很多耗资巨大却门可罗雀的所谓人文景观里也可以体会到,其中差别就在于土豪国家的人造景观是真正的国际顶级设计师操盘的,而国内的人造景观是领导小秘他二舅的同学承包建设的,所以katara艺术村就值得自己好好看一下,而国内的人造景观就只能等着相熟的傻儿去看完,然后帮着他在网上发帖子吐槽,因为看多了国内的尬货会深受刺激,导致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连上网骂街的力气都没有。
艺术村里那些崭新的阿拉伯建筑和里面陈设的阿拉伯先锋艺术品其实没什么看头,嗯,也许是我欣赏水平太低看不懂,后来去了科隆的路德维希博物馆,面对世界上最顶尖的印象派作品,我照样还是一脸懵逼,其中有一副占据半个展厅的作品就像我老家的二大爷脑壳坏掉之后鬼画符的东西,简直一模一样哎,既然这些大师是世界公认的,不会有毛病,那么有毛病的就肯定是我了,我得赶紧买张火车票去老家慰问一下二大爷,顺便看看他那些伟大的作品被家里老人塞到哪里去了。
如果只是几栋土黄色的房子,当然没啥意思,可是相连这些房子的小路和广场都被创意来源于阿拉伯三桅船的风帆覆盖,灼热的阳光受到风帆穹顶的阻挡,只能在屋前和街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有种光怪陆离的美感;村内还建设有环绕房前屋后的漂亮水渠,流水潺潺,花瓣漂浮,清澈见底,水下的鹅卵石或黑或白,黑白相间,简约而大气,许多角落里还设置了饮水龙头,打开便可直饮,绝对不用为了饮水安全而担心。
走入风帆覆盖和流水环绕的katara,整座艺术村就像一个完整的作品,令人驻足流连,走在艺术村内的曲折僻巷里,竟然还有清风拂面而来,带着一旁波斯湾的咸湿气息。
走过一座拱门,面前是一座磅礴大气的露天环形剧院,脚下的大理石地面光滑平整,几乎可以照出人像来。跟着几个认真做清洁工作的小黑走进空无一人的剧场,巨大的空旷感扑面而来,面朝大海,正好发呆,想象自己是一个强壮如山的角斗士,在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中,拖着卷刃的长刀,冲向迎面扑来的恶虎,然后,就被恶虎一掌拍在泥土里,长刀飞出去好远,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嗯,好了,YY结束,继续旅行。
katara剧场前的沙滩上建造了许多低矮的茅草屋,海里停着许多帆船,高高的桅杆上挂着三角形的风帆,如果没有石油,这些阿拉伯人应该还生活在这些茅草屋里,驾着帆船讨生活,每天五遍祈祷安拉至大。不过话说回来,没准正是人家穆斯林信得虔诚,真主才把黑色的黄金赐给了他的信徒,我们这些临时抱佛脚、烧高香的半吊子,佛祖、菩萨、三清道尊、菩提老祖们估计也不愿意理会吧。
沙滩上每隔一小段就有一个小黑守在茅棚里,每当我试图走到沙滩上玩耍一下下,附近的小黑就会立刻从茅棚里出来摇手说,sir,这里可是不对外开放的哟。我问他why,他说这是rule,好吧,我是一个守规矩的中国游客,既然说不给进,那就不进去惹人讨嫌了吧,还是回村里继续感受艺术的熏陶吧。不过说实话,直到最后,我也没有看出这片十分一般的沙滩到底有什么不给人进去的理由。
离开katara艺术村,我顶着烈日,沿着海岸线一直走回大路边,这段路程其实还好,虽然晒得难受,但是路边房屋上还有许多阿拉伯风格的壁画可以欣赏,也算不上走得有多煎熬。可是当我站在大马路上等了半个小时,眼看着车来车往,呼啸而过,却连一台出租车都没有的时候,这就有点岂有此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