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童话英伦,秋日畅游17天(3)---伦敦伦敦,终于见到你,在最美的秋季。

  • 出发时间/2018-09-20
  • 出行天数/17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30000RMB

正如当初不知道如何落笔记录巴黎一样,此刻我竟然也不知道如何落笔来记录伦敦
它是那样明确而熟悉的存在。
要么熟悉在新闻里,要么熟悉在影视中,要么熟悉在财经里,要么熟悉在时尚中...
总之,
寰宇之下,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旗帜鲜明,
任何一种描述都可能显得重复而多余。

只是,无论它多么熟悉地存在意识里,
之于我的眼睛,它却是从未触及过的陌生。

所以,昨年计划搁了浅,今年计划要成行。

我要去看看这座两千年前罗马人建立的城市;
要在300多家博物馆画廊里选一两处欣赏;
要在400多个音乐剧场里选一处感受;
要去看看百年多的老地铁;
要去看看高高耸立的新Shard;
要去看看它是怎样的傲慢固守;
要去看看它又是怎样的包容古今;
... ...
我要去看看这个已经一去不复返的雾都
---伦敦

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

17天英国行,我预留了4天时间给予伦敦。深知要好好游览这座历史悠久、沉淀丰厚、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国际大都市,4天,怎么能够?! 只是人生很多时候都是一种选择,然后接受选择的一切结果。此次远来是为旅行英国,而不仅仅只是旅行伦敦,所以,择重点而游历,待未来再补充。如此一想,无论最终欣赏了什么,也都随遇而安了。

伦敦第一站,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国人习惯于叫做西敏寺。

一早搭乘地铁前往,晨风中稍事漫步,观望了国会大厦、维修中的大本钟、伦敦眼,以及朝阳下烨烨生辉的泰晤士河,经过丘吉尔塑像,走到西敏寺。

彼时尚早,教堂门口已经排起了一公里长队。空气有些清冷,好在阳光不吝照耀。欣赏着无比庄严精美的教堂外景,树影在晨光中美美地斑驳一地,脚步挪动的时间因之也变得生动起来!


很多时候耐心的等待一定是超值的。

没有一个词能恰好形容西敏寺的恢宏壮美带给我的内心震撼!!!

也难用一个词来恰好形容参观诗人角和无名英雄墓让我体会到的感动,那种来自一个国家对文学艺术和无名众生高度尊重所带来的感动!

因为内心震撼,因为不让拍照,容我攻略般的叙述文字和聊聊几张图片,记录我的西敏寺游览。

西敏寺,位于泰晤士河北岸,毗邻议会大厦和唐宁街10号,始建于公元750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廊柱高大凝重,雕刻精致优美,彩色玻璃华美绚丽,高耸的尖顶、钟楼显得巍峨挺拔,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超凡杰作。


英国,西敏寺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英国王室的专属礼拜堂。自1066年以来,有38代君主在这里加冕,有20多位君主死后被埋葬在这里,真实地见证和纪录了英国皇族的兴衰起落。

西敏寺也是一处与牛津剑桥齐名的学术中心,英文版的《圣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完成。1987年,西敏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英国人有多尊崇和重视科学文化艺术,从西敏寺足见一斑。作为王室的专属场所,除了王室成员,这里也埋葬了众多蜚声世界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如牛顿达尔文、霍金、勃朗宁、克伦威尔丘吉尔等。可以说,西敏寺的教堂墓地中埋葬着英国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伟人。

教堂内的诗人角Poets Corner 因埋葬 14 世纪诗人乔叟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斯宾塞而得名。埋葬在这里的文学家还有狄更斯、勃朗宁、吉卜林、哈代等,莎士比亚则拥有自己的纪念碑。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英国文学史上所有巨匠的名字。

在教堂的北廊,竖立着许多音乐家和科学家的纪念碑。天王星的发现者、天文学家赫谢尔等许多科学家都葬于此地。最著名的是牛顿,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其墓地位于西敏寺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墓地上方耸立着一尊牛顿的雕像,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造型以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西敏寺因此也被称为“荣誉的塔尖”。目睹了牛顿葬礼的伏尔泰为之深深震动,感慨说:“走进西敏寺,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

除了如上那些声名冠耳的大人物,在教堂西大门内甬道正中,埋葬着一位一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镌刻着那句著名的墓志铭:无名者最有名。

在教堂旁,还矗立着一块英国国教主教的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并且影响了纳尔逊.曼德拉一生的铭文: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当我现在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几小时游览,我怀着极其震撼的心情离开。千年的岁月足够凋零一切,但西敏寺蕴含的精神如同阳光,时光不尽,闪耀不止!

唐宁街 Downing Street

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虽然我知道它分分秒秒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西敏寺出来,沿着白厅White Hall晃荡,路过唐宁街,远远地就听见有人喊叫。走近一看,原来是脱欧和留欧支持者吵得不可开交。有趣的是,双方都是面带笑容喊叫的,没有任何人急赤白脸。唐宁街门口警卫森严,但是对吵架的双方似乎不以为意、司空见惯了,也不搭理。那些经过的路人也大声叫喊附和各自阵营。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么是言论自由的模样!


查令十字街84号 84 Charing Cross Road

作为一枚伪文青,去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是我来伦敦的目的之一。《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海莲和弗兰克的故事,就像一个时代的情结深深印刻在心上,给我这个年少时钟情于文字书信的人无比感动的情怀,甚至让我在看完书后,立刻在书房顶端柜子里找出存留的为数不多的当年书信,满心温暖地重温了一遍年少时光。

终于,今天,我来到查令十字街,来到84号。阳光明媚,树影婆娑,对面的哈利波特剧院门前热闹非凡,当年的书店现在已是麦当劳餐厅。人们来来去去,似乎这里从来不曾发生过任何故事。书店、弗兰克和他的店员们,不过是书中虚拟的人物和故事罢了。

但是,伦敦就是伦敦。热爱保护历史文化的英国人,一定不会让任何历史和故事泯灭于时光的浩瀚。你仔细看,在店铺门边左侧墙上,稳稳地镶嵌着一块石刻,记录着这个书店名字和让其闻名世界的作者海莲.汉芙。

海莲.汉芙小姐,今天,我专门替你来过了!
虽然书店已不复存在,可是你和你的故事依然都在,在我们的心里!

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位于特拉法加广场北,成立于1824年,一共有4个厅,分别按年代陈列13-19世纪2300多件世界顶级绘画作品。 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梵高的《向日葵》、米开朗基罗的《埋葬》、拉斐尔的《粉红色的圣母》尤为著名。

不同于上次在巴黎,每天一个博物馆,自由自在,不慌不张。从查令十字街走到唐人街,吃了晚午饭,再走回特拉法加广场时,离国家美术馆闭馆只有一个小时样子,索性奔着主要画作而去也未尝不可。根据攻略,循着馆内指引,找到了几幅名作,趁兴出门。我虽无多少欣赏绘画的专业视觉,但并不缺少欣赏美的基因。


Sainsbury厅,主要珍藏1260-1510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最著名的是这幅达芬奇的炭笔素描《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


芬奇,《岩间圣母》,1490-1507年 《岩间圣母》是达·芬奇的两幅画板油画的统称,这两幅画构图基本相同,一副藏于该馆,另一幅藏于巴黎卢浮宫。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者约翰在圣母玛利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无尽的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了诗一样的温情,祥和典雅。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森特·梵高,《向日葵 —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


克劳德·莫奈,《鸢尾花》,1914—1917 年


委拉斯开茲,《镜前的维纳斯》,1647—1651年

圣詹姆斯公园 St James Park

圣.詹姆斯公园,应该是伦敦我走过的最喜欢的一处地方了。

从国家美术馆出来,穿过特拉法加广场,走到著名的海军部拱门Admiralty Arch,暮色渐至,莫尔大道The Mall尽头的白金汉宫隐隐约约闪耀着夕辉的光芒。沿着大道漫步,秋色未浓,满眼绿草如茵、枝繁叶茂、树木葱茏,不自禁就走进了圣詹姆斯公园。

园中湖柳相映,鸭鹅成群;长椅上的人们亦点缀成夕阳下的一抹美景;最喜随处可见的松鼠,机灵可爱,时不时走近吃掉人们手中的食物,一副人与自然绝无二致的和谐画面。

大约喂食松鼠是公园一景。转眼处,一个小男孩就闯进了视野,拿着食物呼唤邻近的一只小松鼠,引得呆萌的鸽子鸬鹚尾随争抢。 真是可爱极了!

这样的一处所在,莫名就加倍欢喜。
我一定还会再去,去静静享受这方城中妙境。

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

我想,没有人到了伦敦会不去大英博物馆。尤其是埃及人和中国人, 在这里会满腔翻腾着五味杂陈的感受不能舒怀。

几层楼的中国文物,数量之巨,级别之高,做工之精细,令人一边叹为观止,一边不忍悲鸣:他们,是把中国历代文物宝贝全都抢来了吗? 2万3千多件啊!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珍藏合起来是不是都不足这里的珍藏?!不能想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掠城的场景。唯感叹彼时君不在位、民不聊生,何等的国力衰微!

但是,感叹之余,不能不为大英博物馆的珍藏震撼人心。

这个始建于1753年,与巴黎罗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的场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乃全世界罕见。目前馆藏1300多万件,最瞩目的埃及木乃伊、罗塞塔石碑、雅典帕特农神庙、拉美西斯二世头像等。

大英博物馆,可以看到人类浩瀚的文明史,感受到个体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从古巴比伦、古罗马文明到从泥土中涅槃而成的中国瓷器,都承载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好在,大英博物馆对中国馆的介绍中肯而真切: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广博和持久的文明,以此传承至今,无可比拟!




---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关键依据。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英法战争中辗转到英国手里,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并公开展示。


希腊帕特农神庙Parthenon,建于公元前5世纪,位于希腊首都雅典卫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是古希腊奉祀雅典女神的神庙。

大英博物馆内展出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Elgin Marbles,是帕特农神庙的部分雕刻和建筑残件,迄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初,由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勋爵从神庙拆卸切割并运回英国。石雕衣物飘然、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壮观而华美,是帕特农神庙雕塑中最精华的部分。1816年英国王室花3.5万英镑买下并放在大英博物馆,此后200多年来,帕特农神庙大理石成为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馆藏之一,有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称。

帕特农神庙大理石的珍贵,甚至影响了英国希腊的两国关系。

1982 年,时任希腊文化部长的梅利娜·迈尔库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会议上提出议案,要求大英博物馆将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归还给希腊,这一要求得到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支持,但投票结果对英国没有约束作用。从那时起至今,希腊一直在坚持要求英国将这些大理石雕塑完璧归赵,但均遭到英国拒绝。


拉美西斯二世The Ramesses II头像,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由整块花岗岩并巧妙利用其纹理与颜色变化而制成。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的代表人物,于91岁高龄去世,其执政期为公元前1279年5月—前1213年7月或8月,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盛年代,他还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协定即埃及赫梯合约。

讲解器在介绍时,把他的脸形容为一张平淡没有特色的脸,但个人仍是极其喜欢,这张脸看上去是那么柔和、圆润、良善、温暖而坚定。


沐浴的维纳斯。描绘了维纳斯在沐浴过程中,惊觉身后有人偷窥,慌忙用手臂遮掩身体,并向偷窥者扭头看去的生动场景。

关于古希腊雕塑的一点增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一提到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英国诗人雪莱干脆认为自己就是希腊人。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艺术等方面都到达了当时的新高度,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在美术方面,留存至今的希腊杰作,主要都是围绕着“肉体”这个永恒主题。也许因为天气很热,希腊人本来就穿得少,还经常在户外裸体锻炼比赛。由于裸体运动改变人们的观念,以健美身体为荣,所以我们看到这些雕像虽然大多都一丝不挂,但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自信、淡定、坦荡、从容,而圣洁。


耶尔安德森铜猫The Gayer-Anderson Cat。猫作为宠物在古埃及享有至高无上的优越地位。古埃及的贝斯特女神常以猫或狮子形象出现,也被尊称为月亮女神,因此古埃及人常制作猫的塑像用以表达对贝斯特女神的尊敬。这尊铜制猫神,脖子上佩戴着刻有“荷露斯之眼”的铜饰板,前胸绘有一只头顶日盘展翅欲飞的圣甲虫,据估计可能来自于富贵人家被作为厚礼呈献给了北埃及的一家庙宇。



复活节岛石像 Easter Island Statue。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东南角,现属智利,18世纪荷兰探险家发现此地时正好是复活节,遂名复活节岛。全岛有一千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其中600尊被整齐地排列在海边的石岛上。

这些石像来自公元前一千多年,由质地较轻的火山岩打造。根据目前研究推测,当地的拉帕努伊人由于部落之争,争相打造石像,但由于运输石像需要原木,因此大量砍伐,最后导致森林消失。生态被破坏后的小岛一度出现人吃人现象,复活节岛也因此成了一个荒凉岛屿。这尊馆藏石像是1869年英国军舰Topaze号带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

本篇游记共含 10657个文字, 65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英国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