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杂志的介绍,由来、内容及主要的定位等 ?
《在路上》是一本行旅杂志,(所谓行旅就是美国五六十年代那帮反文化的年轻人嗑药以后漫无边际流浪神游的状态)杂志是我们在三年前创办的,当时我和魏迪一共凑了一万两千块钱。过程和大多数独立出版的团体都类似,比如《滚石》杂志创办者简·温纳(Jann Wenner)被摇滚乐蛊惑,带着一群年轻人在旧金山的一个破印刷厂的阁楼里,没日没夜地排版、印制、争吵...巧合的是我也和他一样大学没念完就退学了。
杂志的名字来自于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那会儿我们只是单纯的喜欢迪安飘荡式的青春,想过一种靠女朋友接济的穷日子,很多初次见面的朋友都说用这个名字的人太多了,俗气。不是他们不喜欢那种状态,而是他们把那种状态狭义成旅行文化,但是现在旅行又被大家说过气了,略麻木,不过我们也挺不屑的,当时我们的人生观还出去后现代主义,即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游戏式的人生观。其他的就爱谁谁了。
每期杂志内容大部分是我们团队的几个人近期看过或者喜欢的亚文化电影,音乐,事件,故事,网站,书籍,图片什么的再用一个主题穿起来。我们几个人都住一起平常会互相分享一些cult片,翻墙搜图技巧什么的,我们也愿意把这些经验分享给读者,不过更多的是我们这些人的分享癖来的时候要比性欲更加猛烈。
读者定位么,我用一个例子来描述一下吧。每个月我们几乎只发一条微信,内容大体是三种类型:1.最近大家还好么?2.最近大家生活愉快么?3.你好么?收到的回复我总结如下:1.还好。2.不好。3.毕业要工作了。4.要考试要考研了。5.大姨妈来了。6.在路上。7.下期啥时候出?8.前几期哪能买到?9我好喜欢你们杂志10主编的联系方式是什么。(当然最后一条是我编的)
2. 具体制作的过程和经历?
每一本杂志的制作过程都差不多(如果我们这鸡毛册子也叫杂志的话),选题组稿排版印刷。我们杂志到今天差不多两年办了经历了很多,不过这些经历都是伴随我们几个人的个人经历而出现的。太大没法说,我只能说年轻时候做一本杂志是一件非常疯狂的事,会让你幼稚的心灵得到快速的颠覆式的成长然后再变得幼稚。
技巧:1.你要有很多的图库,找各种图。比如找100张能用到的大概只有15张。2.你需要看很多很多书、杂志电影来构建你自己的审美和认知。3.偶尔飞一次也是不错的灵感体验。4.必要时候用鸡巴思考问题。
3. 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
我们最近做了一个公路商店,就是把我们看过对我们有影响的书啊,CD呀等等杂志主题的产品用一个线上平台汇总起来,想尝试一些新的玩法,借助布兰德的《全球目录》启发,他那会和媳妇因为开了一家皮卡车上面的商店(全球卡车商店)才出了杂志。我们其实也不是引导读者去消费什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生活习惯。希望我的读者能从更基础的文化认知观里获得鼓励,在所有亚文化里装逼的人里面,包括无数乐队(包括李志)音乐节大佬,从来都是骂别人傻逼,而不虚心的告诉自己的粉丝自己是怎么变得不傻逼的,旅行圈稍微好点。在这方面我们一直以来比较失声,所以我未来的展望就是让世界有点想象力,有亚文化的消费者具有的凯文凯利的互联意识。
关于此事,我想,那些和我一起吃过饭的人必能有所体会。我的言行狂放而不失优雅,性感而绝不畏缩,虽然偶尔发骚的时候会有一点杀伤性,但不容否认的是,我的奋斗史具有解放肉体与灵魂的功效,对于我这个岁数的人来说,又岂止难能可贵(17岁)。还记得汽油还是三块钱一升的时候,我说要做一个卖杂志主题商品的网站。过程中似乎我一直在探索某些问题,比如:如何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性情中人。为了成为一名性情中人的虚名,做了不少为人所不齿的事情,所付代价不可谓不大。但除了喝酒和同性舌吻,我找不到解放自我的真正方法,我不会干坏事。
转眼间汽油都七块多了,公路商店才出来。杂志还是28块钱,我顿时明白人总要迈出解放思想的枷锁,奔着盈利的方向大踏步前行,我需要从一点一点的出格开始,只要多加练习,很快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一旦因为挣了钱就会感到羞耻这种心灵的高墙障碍被推翻,你不仅立竿见影会挣钱,而且智商和情商都会随之大幅上涨。身体也会越来越强壮,女孩们也会越来越爱你。至于人活着是为什么之类这种小ks,更会迎刃而解。快递小哥今天把最近的可乐红牛易拉罐卖了以后算了一下账我们终于赢利两块钱。两块钱掉马桶里捡起来也是钱啊,不嫌钱少,汇少成多,有些小钱不捡就是丢啊。总有一天你会腰间围着树叶而来,顿悟的认同我。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来公路商店买点吧,我们已经很久没吃饭了,原味丝袜如果需要也有。
鲁迅说,只有花出去的钱才是你的。
公路商店地址
http://www.ontheroadstore.com/